【概述】
三星農業奠基於地形、氣候上的優良生產條件,三星平原由於土地偏向石壤,水稻收益不具競爭力,民國70年代(約1980年代)晚期,開始嘗試蔥蒜、銀柳、高接梨等高經濟作物之栽培。由於位在河谷沖積扇頂與兩溪(安農溪與蘭陽溪)之間,日夜溫差大、通風好,水質豐富無污染,土地排水性佳,尤其西側土地地勢較高,具有優良之生產條件,因此奠定三星新農業的發展。
其中銀柳為特有之花卉產業,佔有全國銀柳市場達95%以上,並外銷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等地。青蔥以四季蔥栽培為主,蔥白長,葉肉厚,纖維纖細,加之品質優良,受到市場喜好,近年生產面積穩定成長,由民國86年(1997)之156.39公頃,攀升至民國94年(2005)之328.72公頃,年產量為全國第二。栽培方法上,與一般種子直播方式不同,需經過人工育苗,以苗株再行栽培,為宜蘭特有之農法。
新的農產栽培,也衍生發展新設施、農法與農業組織的出現。以梨樹為例,由於高接梨栽培需求大量人工進行嫁接、遮傘護花、授粉、套袋、除袋等等技術性工作,因此發展出專業團隊在農忙時節專責協助分工,從傳統稻作栽培走向精緻分工的農業生產文化,並衍生研發出為梨花撐傘、果實套袋等特殊之農法與器材。
新農業的發展為散狀分佈,在原有大片稻田間,塊狀之梨田、蔥蒜田、銀柳栽培零星分佈,而非集中式發展,主要分佈在天送埤、紅柴林,以及大隱一帶。這幾類農產的栽培,為三星平原廣袤稻田,增加了四季不同的面貌,蔥綠、梨花白,或是銀柳紅等不同的視覺經驗。
【參考資料】
1.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工作室,《宜蘭縣文化景觀普查計畫第一期成果報告》,2008,頁370-37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