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二結,位於五結鄉西北部,範圍大致包括鎮安村東半部、二結村、三興村西北半部。
【歷史】
嘉慶16年(1811),東勢庄(溪南)共分為五結,其中,二結為簡桃等佃人34名所開墾。清治末期,二結地區稱為「二結庄」,隸屬於二結堡。該庄北隔蘭陽溪與壯二庄、南興庄為界,東與下三結庄為鄰,南邊為頂三結庄、四結庄、歪仔歪庄,西隔羅東溪與尾塹庄為界。日治時期,明治34年(1901)11月,編入宜蘭廳第十五區;明治38年(1905),該區改名為二結區。至大正9年(1920),改制為二結大字,隸屬於羅東郡五結庄。戰後五結庄改制為五結鄉,二結大字分為復興、學進、雙結、舊街與會社5村。
【交通】
日治初期,明治30年(1897)將往羅東的舊有道路拓闢為軍用道路,明治37年(1904),沿此道路建築輕便鐵道。大正8年(1919)3月,宜蘭至羅東間的鐵道開通,二結設有車站,取代輕便鐵道。大正11年(1922)3月,由二結,經下三結、下五結、頂五結、大埔,至鼎橄社,寬9公尺全長5.8公里的道路完工。1930年代,宜蘭殖產自動車株式會社、蘭陽自動車株式會社之客運自動車行駛宜蘭與羅東之間,二結設有停靠站。 昭和9年(1934),蘭陽大橋通車,昭和11年(1936)中里車站也出現了。至此,二結的聯外交通,可謂四通八達。
【公共建設】
1910—1920年間二結地區新增了行政、郵政、文教等公共設施,包括:二結車站、農業倉庫、二結派出所、二結郵便局、二結公學校,另外,二結福蘭社成立、羅東本願寺布教所附設婦人會、二結王公廟開始重建。
【聚落發展】
19世紀末葉,宜蘭往羅東大路二結段兩側,僅有少數住戶,並未形成街衢。日治末期,二結大字的住戶有453戶,除姓仔底(簡、張、楊、賴)與農墾的溪底城仔等集村,及分佈於農田中的散村外,屬其他集村型態的聚落185戶中,多數分佈於街側。這些住戶,多屬因糖廠、紙廠設立而聚居者。
二結糖廠、紙廠相繼設立以後,除工廠本身提供的就業機會,相關的包工、勞力也吸引不少境外人口的入遷,更帶動商業的活動。 二結聚落、街道空間受到糖廠、紙廠設立影響,帶動二結新街興起,新街在舊街的東側靠近鐵軌處開始形成,並與昭和9年(1934)完工的蘭陽大橋連接,約於二結糖廠前方與舊街合而為一,連接原有大路。二結新街約於大正15年(1926)後至昭和11年(1936)間發展完備,並與清治時期形成的舊街成為兩條繁榮的街道。此時期舊、新街上也出現電影院、酒家、醫院,足見二結街市的繁榮。
【參考資料】
1.《台灣堡圖》,台灣總督府,1904。
2.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宜蘭廳管內埤圳調查書》下,1905,頁236。
3.《新舊對照管轄便覽》,台灣日日新報社,1921。
4.林福春,《大二結北管戲曲史略》,1996。
5.施添福,《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7,頁501-502。
6.黃雯娟,《台灣地名辭書卷一:宜蘭縣》,台灣省文獻會,2000,頁273。
7.吳永華,〈尋訪三〇年代的羅東街─以羅東郡大觀島瞰圖為例〉,《宜蘭文獻》46,2000,頁57。
8.戴寶村,《宜蘭縣交通史》,宜蘭縣政府,2001,頁85、89。
9.王惠君,《歷史建築四結基督長老教會調查研究計劃》,宜蘭縣文化局,2005。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