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
伊能嘉矩(1867年6月11日-1925年9月30日),日本人類學家,一生主要致力於台灣研究,是台灣原住民人類學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自明治29年(1896)7月2日,開始了台灣北部、東北部平埔族部落的實地踏查行動。自7月2日至9月6日間,以及翌年春天,作不定期的「淡北地方平埔蕃」訪查,行程西自桃園南崁、東至新北汐止,涵蓋台北市全域、新北市的低山與淡水河下游一帶,以及桃園龜山、蘆竹,也就是清代所稱的「淡水縣十九番社」的大部分地區。

在台北市、新北市、宜蘭縣境內所作的,關於凱達格蘭族、雷朗族、噶瑪蘭族、猴猴族等踏查成果,寫成併合日記體裁及考證、分析體裁的通信稿,分期寄給他所屬的東京人類學會發表於學會雜誌。他的文稿轟動了日本學術界,對於新近納入日本版圖的台灣島上,竟然有與漢族文化迥異、淳樸、原始的平埔族文化,學術界大為驚嘆。

他在日本據台後的兩、三年內,一共寫了數十篇報導性質的文稿,其中的28篇以「台灣通信」為總標題刊出。關於台灣北部、東北部平埔族的先驅性踏查記錄,出現在第八、十、十一、十二、十五、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八等共13回的台灣通信稿中;而其餘的各回通信稿,是山地原住民部落的踏查記錄,以及有關平埔族習俗的專題討論。

伊能不顧自身的安危,在兵馬倥傯、衛生與治安極差的情況下,隻身為了保存平埔文化而奮鬥。他這一連串的實地踏查行動,紀錄了百年前台灣平埔族與部落的珍貴原貌,同時開啟了台灣原住民系統研究的大門,深具劃時代的意義。

【宜蘭地區調查】
日本人類學者。明治29年(1896)10月1 日至24日共24天,伊能嘉矩來宜蘭勘查。從基隆向東,沿著淡蘭古道到山後的蘭陽地界,作長程的跋涉行動,最南到蘇澳近山的猴猴社,涵蓋了舊淡水縣十九番社中的大雞籠社、三貂社,以及清代所稱的「噶瑪蘭三十六番社」。

由於蘭陽地方沿途有土匪出沒,其三分之二的行程,是在高度警戒下,與當地漢人或平埔族結隊而行,或在陸軍護衛之下,以步行方式深入山麓地帶。他發現部分的平埔族部落太偏僻,而且漢人屢次警告他不要冒險前往,所以蘭陽地方的調查行動備嘗辛苦,而且訪查的部落也有遺漏的情形。伊能嘉矩來宜蘭勘查之行,作成〈宜蘭方面に於ける平埔蕃の實查〉乙文,當時噶瑪蘭人口只剩2,789人。

【參考資料】
1.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宜蘭方面平埔蕃的實地調查:三之一〉,《宜蘭文獻》6,1993,頁110-128。
2.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宜蘭方面平埔蕃的實地調查:三之二〉,《宜蘭文獻》7,1994,頁78-98。
3.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宜蘭方面平埔蕃的實地調查:三之三〉,《宜蘭文獻》8,1994,頁94-109。

最後修改日期: 2023 年 1 月 2 日

作者

留言

撰寫回覆或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