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南邦林業株式會社的成立是面對太平洋戰爭需求,想藉以全力生產、蒐集軍用木材,以迅速增產補充日本軍方武器的需要。昭和15年(1940)開始由台灣軍、總督府及民間共同倡議,於昭和16年(1941)7月25日正式設立。

【資金】
南邦會社之事業地,是繼承自日本伊藤商店的事業地,資金三分之二強來自於日資,三分之一弱是半強迫民間台籍小資本林業事業家與會社的組成。而伊藤商店原本是向台灣總督府借資經營,日後經營不善,產生虧空。因此南邦會社的成立,除了因應戰爭需要外,也是為彌補此一財務大洞。伊藤商店早期的事業相當複雜紊亂,南邦會社成立之初接伊藤商店事業時,對於擴充軍用木材生產一事並不順利,因此當時相當擔心將重蹈伊藤商店的覆轍。依昭和17年(1942)9月的決算資料,南邦會社繼承伊藤商店的負債,計718,220.57元。

【大元山林區】
由於太平洋戰爭緣故,台灣軍司令部及總督府將軍用木材伐售之經營與管理一元化,並將此項工作交予南邦會社承辦,使其獨攬軍用木材供給。由於原本的事業區林材並不足夠提供軍方所需,因此南邦會社也向其它同業資本較薄弱者收購相關的製成品,以提供軍用所需。為此,南邦會社曾向台灣總督府要求,申請擴充經營區域,以增加軍用木材的生產。

基於當時戰局緊迫,為增加軍用木材產量,台灣總督府農商局要求台拓會社將太平山林場所屬的內山—大元山山區交予南邦會社經營。由於台灣總督府的壓力,昭和20年(1945)7月18日,台拓會社曾向農商局表示,對於台拓會社而言,南邦會社是對手,因此希望未來在生產林區上,明確的區分台拓會社主要負責太平山三星線方面林業之生產,而南邦會社負責大元山山區。兩者都負責軍需木材的生產,但希望與南邦會社業務競合一事,不要影響台拓會社工作人員的安定。昭和20年(1945)8月在台灣總督府的協助下,將原屬於台拓會社所屬的大元山山區,正式移轉予南邦會社經營。但不久日本便宣布投降,二次大戰結,南邦會社對於大元山山區尚未正式展開伐木事業。

【參考資料】
1.台灣總督府殖產局,《森林計畫事業報告書—上卷》,1937,頁4-5、244、275-277。
2.林務局,〈南邦林業株式會社諸事情〉,《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林務局檔案》。
3.林務局,〈南邦林業會社大元山開發ニ關スル台灣拓殖會社ノ希望事項〉,《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林務局檔案》。
4.何鳳嬌,《戰後初期台灣土地的接收與處理》,政大史研所博論,2003,頁223。
5.廖英杰,〈從傳統領域到林班地—以南澳北溪上游大元山區為例〉,《宜蘭泰雅族「宜蘭研究」第十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縣史館,2018,頁57-58。

最後修改日期: 2020 年 2 月 16 日

作者

留言

撰寫回覆或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