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叭哩沙喃隘為清朝時期的古隘口,位於今三星地區。
【附考】
《噶瑪蘭廳志》:「叭哩沙喃隘:距廳西三十里,在番(玉)山前,重溪環繞,過山即額刺王字生番,最為險要,募丁十二名。內另一路從鹽菜甕、番玉山腳,可通竹塹、九芎林,係粵籍分得地界。與大湖內山一條,皆開蘭事宜中所謂預籌進山備道,以策應緩急者也。」
【參考資料】
1.陳淑均,《噶瑪蘭廳志》,台灣省文獻會,1993,頁49。
2.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工作室,《宜蘭縣文化景觀普查計畫第一期成果報告》,2008,頁372。
【概述】
叭哩沙喃隘為清朝時期的古隘口,位於今三星地區。
【附考】
《噶瑪蘭廳志》:「叭哩沙喃隘:距廳西三十里,在番(玉)山前,重溪環繞,過山即額刺王字生番,最為險要,募丁十二名。內另一路從鹽菜甕、番玉山腳,可通竹塹、九芎林,係粵籍分得地界。與大湖內山一條,皆開蘭事宜中所謂預籌進山備道,以策應緩急者也。」
【參考資料】
1.陳淑均,《噶瑪蘭廳志》,台灣省文獻會,1993,頁49。
2.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工作室,《宜蘭縣文化景觀普查計畫第一期成果報告》,2008,頁372。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