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噶瑪蘭族木雕由於蘭陽平原上的噶瑪蘭族多已漢化,其木雕藝術的作品,現在只能在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的陳列室,和台灣省立博物館人類學的典藏品中找到。這些遺留下來的標本,主要是家屋的柱子和牆板,圖案主要是線浮雕或線刻而成,包括幾何圖形與寫實圖像。

【特色】
(1)線條以直線與橫線為主,曲線和弧線僅使用於雕刻圖案之時,與雕刻技法及方便有關。
(2)圖形中以三角形和菱形為主,發展出重三角形及重菱形。
(3)板面布滿圖案,不同的幾何圖形組合在一起,成為雕板的主體,或成為有圖像雕板的邊緣裝飾,排列整齊,講求對稱。而圓形圖案亦為本族特色。
(4)圖像以人、動物和植物為主。人物以正面兩側對稱,動物以側面為表現方式。圖像與其文化有密切的關係。這些雕刻的木板可能是屬於特別的建築物,如男子會所。人像為盛裝的青年人,具有紀念與教育的意義。動物中的鹿是狩獵的對象,具有豐收的意義。而植物的檳榔是噶瑪蘭人主要的嗜好品、待客的禮品和祭祖的祭品。圖像的四周常刻以魚紋,說明噶瑪蘭人與漁撈的關係,具有祈求多魚的象徵意義。
(5)噶瑪蘭族的木雕除皿、甑、匙和盤之外,皆為平板浮雕,並以陰刻為主要技法。
(6)有些雕刻木板板面可看到穿透的孔,四周和中央都有,這些孔洞是作為固定刻板之用。較長或較重的雕板在板的背面鑿洞,兩洞一組,兩洞相通,可以串索,將板固定於特定場所。由此看來,有些雕板不一定是建築物的主體如梁柱,可能是懸掛在室內的裝飾物。
(7)噶瑪蘭族的木雕是平埔族中保存較多,而自成一體。但在風格上,具有亞太地區木雕藝術的特色;在內容上,反映出噶瑪蘭人追求美滿生活和光輝生命的象徵意義。

【參考資料】
1.阮昌銳,〈噶瑪蘭族的木雕〉,《宜蘭文獻》6,1993,頁75-83。
2.林正芳,《宜蘭的日本時代》,蘭陽博物館,2016,頁9。

最後修改日期: 2022 年 12 月 23 日

作者

留言

撰寫回覆或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