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大礁溪,泛指大礁溪上游北岸較寬廣的河谷聚落,在行政區劃上,南岸屬今員山鄉枕山村17至23鄰,北岸屬礁溪鄉二結村,土地利用以果園為主,住戶零星。大礁溪僅數公里長的河段,上游山勢頗稱陡峭,擁有30個以上的坑門與山谷,先民來此拓墾營生,也傳下五、六十個通俗的地形、地物名稱。例如昔日常有原住民沿著大礁溪溪谷出沒,因此大礁溪橋以上的範圍即稱為「番仔坑」。

大礁溪地區先民上山伐木、採薪、抽藤、採薯榔等,後期隨著人口不斷增加,逼仄的沖積扇上田園面積有限,於是由外而內,逐一開發淺山丘陵,種植旱稻及根莖類如番薯、芋頭、菜頭等作物,以求溫飽。大礁溪可謂衣食父母,養活了無數的窮苦民眾。

民國40年代(約1950年代),柑橘價高,吸引大批民眾湧入大礁溪上游開闢坡地種植,整個大礁溪沿岸的坑谷林木砍伐殆盡,放眼所見,到處光禿禿的,露出土壤紅通通的顏色,山坡上種滿柑橘,其下再種番薯,山區熱鬧無比。然而也因此沒有了水土保持,幾次颱風帶來驚人的降雨量,屢見坍方情形;內石門的堰塞湖潰堤,更引致大礁溪下游嚴重的水患。直至民國50年代(約1960年代)後期,柑橘高價不再,加上台灣經濟起飛,青壯人口轉而就業他去,山材才恢復平靜的舊觀。

【附考】
《噶瑪蘭廳志》:「枕頭山旱溪:在廳治西四里枕頭山後。內山發源,東北行至鎮平莊,納鎮平溪水,出三鬮莊,與西勢大溪合,以地得名。」

【參考資料】
1.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宜蘭廳管內埤圳調查書》下,1905,頁3。
2.陳淑均,《噶瑪蘭廳志》,台灣省文獻會,1993,頁15。
3.礁溪鄉志編纂委員會,《礁溪鄉志》,礁溪鄉公所,1994,頁63。
4.黃雯娟,《台灣地名辭書卷一:宜蘭縣》,台灣省文獻會,2000,頁100。
5.張智欽,〈宜蘭河水文環境之研究〉,《故鄉的河慢慢的流:宜蘭河生命史討論會論文集》,宜蘭縣文化局,2003,頁27。
6.張智欽,《宜蘭河流域人文及自然資源調查計畫報告書》,宜蘭縣政府,2003,頁43-44、217、267。
7.李心儀、陳世一,《礁溪鄉誌增修版》,礁溪鄉公所,2010,頁31、89。
8.陳胡彥,《倚山傍水四村落—大礁溪沖積扇上的自然與人文》,財團法人鑑湖堂文化基金會,2022,頁55-111。

最後修改日期: 2024 年 6 月 13 日

作者

留言

撰寫回覆或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