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天送埤位於三星平原的最西端,向西即開始進入山區,為入山前之服務性聚落,具特殊的交通地位。清代有通事簡天送者曾在此地利用天然地形,儲水築埤,開荒拓地,故取名「天送埤」,《噶瑪蘭志略》載叭哩沙口諸圍中,有「簡天送圍」記錄。
天送埤位於蘭陽平原西南頂端處,是蘭陽溪主要水源頭,日治時代即重視水資源利用,截引蘭陽溪水在此地成立發電廠,除供應民生及工業用電外,發電後的尾水引流灌溉了三星、羅東、冬山的良田。後又因太平山檜木的開發,需建築鐵道運補物資,因此店家林立,曾熱鬧繁華半世紀。現今住民大部份屬於客家後裔,亦是縣內主要的芭蕉產地,栽種面積約10公頃。
【沿革】
天送埤的開墾甚早,道光17年(1837)聚落即初具規模,但發展不及三星,屬於防禦性的小集村聚落。天送埤因有一蓄水埤塘而得名,早期開墾利用埤塘為水源進行灌溉,於山腳凹地耕作田畝,形成內城、外城兩個聚落。此外在破布烏一帶,亦有平埔族人進行開墾。光緒12年(1886),在今天福山寺廟地,設置叭哩沙撫墾局,以此為據點教化原住民,同時本區也成為漢番之間的交易中心。
大正13年(1924)以後,由於公路與森林鐵路陸續設置完成,開啟林業、煉腦等相關山林產業的工作機會,新墾民陸續進駐,促成天送埤的發展,在公路與鐵路之間,逐漸發展出新市街。極盛時期並有撞球場、理髮舖、茶店等休閒產業,車站周邊亦出現加水站、宿舍、轉轍器等林鐵關連設施。
新設水力發電廠將天送埤原有大湖放乾整成人工渠道,發電尾水放流形成之電火溪,充分供應區域內穩固的灌溉水源,昭和17年(1942)以降,沿電火溪修築天送埤圳、月眉圳等灌溉幹線,形成綿密之水網,提供了農業發展的基礎。隨著昭和11年(1936)蘭陽溪沿線堤防的完成,本區更新增大量土地,吸引了以墾荒、修築養護堤防為生的客家移民遷入,向原本之溪埔地進行開墾,形成當地特殊之族群與散村的發展。
堤防興築之前,天送埤一帶多為溪埔地,土薄石多,加之地勢起伏,難以整成大片平整田畝。農耕者即順應地形變化與原有河道紋理,利用田中清理出之石頭,疊壘成有機形式的石砌梯田,由低處向上行時,可見層疊的石砌田埂依次開展,背後則映襯重疊山巒。現在為三星平原僅有,仍保留完整大片有機形式石砌田畝的地區。
林鐵產業停止與稻米生產重要性不再以後,天送埤一帶的農業逐漸轉型,除利用溪埔地與地勢高、溫度低之優點發展新興高接梨、銀柳與蔥蒜農業之外,並隨太平山、棲蘭等森林遊樂區的設置,重新活絡天送埤入山城鎮的角色。小山城再度因位於觀光交通節點的樞紐位置而發展,提供行旅生活消費、交通驛站、買賣特殊農產等服務。
【參考資料】
1.〈天送埤休閒農業區摺頁〉。
2.施添福,〈宜蘭的聚落發展及實查〉,《宜蘭文獻雜誌》22,1996,頁56。
3.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工作室,《宜蘭縣文化景觀普查計畫第一期成果報告》,2008,頁367-368。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