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太平山森林鐵路路於大正13年(1924)全線通車,全線由山地軌道及索道的相互配合組成。山地軌道行駛蹦蹦車運材,設置均依山勢鋪設,而無法銜接的溪谷高峰,則以首次運用於台灣林業的架空索道跟流籠,克服高度問題,將木材接往由土場開始的平原線。
山地軌道設置的原則是維持一定的坡度在2%—3%,因此遇懸崖峭壁之間需造橋通過,有時還需開鑿山洞而過,工程相當浩大。索道的設置原則為多採高架式建造,架設二條長約1,000公尺的鋼索,分「發送點」與「著點」來控制,此兩點高差約450公尺。
民國62年(1973)10月,太平山森林鐵路三星線與大元山森林鐵路晴峰線於中興崗接軌,大元山林場自晴峰索道以下,至羅東之運材路線與大元山轉運站全部撤銷不用。晴峰線、晴峰支線的木材改經三星線,併入太平山站運材路線生產搬出。
【民國39年(1950)路線】
(一)仁澤線:土場—鳩之澤,長4,635公尺。
(二)蘭台線:中之平—蘭台,長3,900公尺。
(三)白糸線:白嶺—白糸,長2,913公尺。
(四-1)茂興線(上平到茂興伐木終點),長13,570公尺。
(四-2)三星線(上平到三星伐木絡點),長8,590公尺。
【民國62年(1973)路線】
(一)土場聯絡線
(二)仁澤線(鳩之澤線)
(三)蘭台線
(四)白糸線
(五)見晴線
(六)三星線
(七)茂興線
(八)獨立山線
【參考資料】
1.王康,〈山深林密訪太平(五)〉,《中央日報》,1950-11-28。
2.林清池,《太平山開發史》,浮崙小築,1996。
3.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工作室,《宜蘭縣文化景觀普查計畫第一期成果報告》,2008,頁379-407。
4.李瑞宗,《再凝望—戰後太平山》,羅東林區管理處,2021,頁21、37。
5.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太平山森林鐵路#cite_note-26》,2023-02-16。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