礁溪鄉村名。本村範圍在日治時期分為「大塭」及「塭底」兩庄,兩庄以淇武蘭河為界,以北為大塭庄,以南為塭底庄。光復後將兩庄併為一村,由於位於頭城鎮、礁溪鄉界線地勢最低的地方,及得子口溪和十三股溪匯流之故,時受海潮侵害,故名。
本村位礁溪鄉東北鄉境,北隔砂仔港排水線(舊河道)、東頭城河,與頭城鎮相鄰,西則以191縣道接二龍村,全村面積2.4364平方公里,人口有1,797人。本村主要有大塭、塭底及王通塭3個聚落,地勢均極低窪,等高線在2.5公尺以下,又為河川匯流處,時受淹水之苦,農業收成極不穩定。
民國4、50年間,村民戴旺全將低窪農地開挖為虱目魚池,開始經營養殖事業。至民國52年,因應日本鰻魚的大量需求,廣闢鰻魚池,因獲利頗豐,村民爭相開闢,更引來外來投資客相繼投入。然至民國70年間,鰻魚外銷事業受阻,村民乃改經營養蝦事業,一時風行,獲利可觀;民國74年,縣府將大塭段200餘公頃低窪農地,列為養殖專業區輔導管理。近年蝦受感染,村民損失慘重,然因土地已鹽化,亦無法再事種植,多轉業為工。【黃雯娟】

最後修改日期: 2009 年 4 月 26 日

作者

留言

撰寫回覆或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