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
李榮春(1914年—1994年1月31日),小說家,世居頭城鎮和平街,終身未娶、專心寫作。生前只有極少數作品發表,累積四十多年,近三百萬字的作品去世後才被家人在衣櫥裡發現,經過侄子李鏡明醫師多年的整理,由晨星出版社出版「李榮春全集」,全套十冊,包括《懷母》、《祖國與同胞》上下冊、《海角歸人》、《鄉愁》、《和平街》、《李榮春的文學世界》、《洋樓芳夢》、《八十大壽》、《李家老四》等。

【轉徙中國】
父李雲為木匠,大正10年(1921)8歲喪父,大正11年(1922)入頭圍公學校,公學校畢業後,昭和4年(1929)入就正軒習漢文二年,並自修英、日、中文,年二十即致力文藝。昭和13年(1938)受募於台灣農業義勇團,赴中國上海近郊拓闢日軍軍用農場,一年間輾轉赴南京等地,昭和14年(1939)除役,返台後旋即赴日本矯正口吃,昭和15年(1940)中復轉徙上海,此後躊躇於個人意志與時局巨變,多年流徙於滬京皖浙間,親睹抗戰期間中國江南農民的苦難生活,為日後見證戰爭作品之創作泉源。

【創作不輟】
戰後於民國35年(1946)5月返台,隨身除兩箱書籍文稿外,別無長物。初避居山間躬耕,並執筆《祖國與同胞》、《海角歸人》,民國40年(1951)往台北附姊,民國41年(1952)完成《祖國與同胞》初稿60萬字,民國42年(1952)因此獲中華文藝獎金,民國45年(1956)1月該書第一冊出版,後仍創作不輟。

民國46年(1957)4月去函鍾肇政,循鍾氏《文友通訊》結識當時文壇人物。後經諸文友推薦,於民國47年(1958)4月入《公論報》資料室任職,民國48年(1959)《海角歸人》於該報連載,多篇短篇亦於此披露。民國50年(1961)《公論報》改組後辭職,先委身勞力工作,稍後返鄉,於寫作外涵泳天主教教義,幾近投身神職,後仍往深澳火力發電廠工作。

【生活困窘】
因為熱愛文學,李榮春對文藝懷有崇高的使命感,加之拙於言詞,又不屑為三餐奔波,因此決定終身不娶,以免拖累別人。返台至去世的近50年間,只是做過腳踏車店的擦洗工和到山上、農地、工廠打打零工,似乎不肯投注太多精力在為衣食謀上,不免招致鄰里的側目,但既未影響他對文學的立誓,也不曾辯解。

李榮春於民國51年(1962)2月與諸文友聚會時即遭警盤查,民國53年(1964)警總人員登門搜索,並往深澳拘走約談兩日,釋回後避居頭城鎮募善堂。民國56年(1967)母喪,開始構思創作《八十大壽》。困窘生活之餘,仍陸續於《蘭陽會刊》發表作品,民國66年(1977)完成中篇小說〈懷母〉,即於該刊連載。民國72年(1983)《八十大壽》完成,凡45萬字。晚歲恢復與文友聯絡。

【文學內涵】
李氏寫作題材是以他生活的頭城為中心,寫實的描繪發生在己身週遭的人事物,筆調輕鬆自然,用字遣詞樸實而親切,尤其創作量十分驚人。

早年作品深刻反省抗日動盪時代見聞,中期反映經驗夢碎,轉而堅持創作的藝術典範。晚歲則呈現現實困頓與寫作理想撕扯後,歸返母體、心靈的昇華情懷,文筆與眼界皆為當代作家中罕見,惟創作單行本生前寥寥,遺著經侄李鏡明整理後陸續梓行,尚稱堪慰。

【參考資料】
1.林正芳,《續修頭城鎮志》,〈人物篇〉,頭城鎮公所,2002,頁673-674。
2.《聯合報》,2002-12-12。
3.蘇麗春,〈李潼「台灣的女兒」系列小說之人物分析——以《頭城狂人》為例〉,《宜蘭文獻》89、90,2011,頁129-161。
4.陳進傳,《2020人與神共構:頭城的寺廟信仰》,頭城鎮公所,2020,頁108。

最後修改日期: 2022 年 3 月 24 日

作者

留言

撰寫回覆或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