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楊士芳故居位於宜蘭市進士里,建於道光24年(1844),為傳統閩南式住宅,故宅損毀嚴重、破敗不堪,僅存斷垣殘壁及後人搭建之數間鐵皮屋,唯一之歷史遺物為外埕前方之一對旗杆座。

【歷史沿革】
楊士芳進士生於道光6年(1826),祖籍福建漳州。幼年家貧,本居噶瑪蘭清水溝柯仔林,後遭原住民襲擊乃遷至宜蘭市擺厘現址,並於道光24年(1844)創建故宅。道光25年(1845),楊氏時年20歲,患足疾不便行走耕作,因此在家學習經文。咸豐3年(1853)高中秀才、而後於咸豐11年(1861)中式舉人、同治7年(1868)考中進士,派任浙江紹興即用知縣,但因父喪而未到任。其中式進士後,重修擺厘故宅,於同治13年(1874)落成 。宅前外埕立有上刻「戊辰科進士分發浙江即用知縣楊士芳」之旗杆座一對。

楊士芳為蘭地首位且唯一進士,熱心投入本地文化事業,如倡建孔廟、擔任仰山書院山長、號召建築碧霞宮等,明治37年(1903)病逝,享年78 歲。

【建築特色】
初建於道光24年(1844),重修於同治13年(1874)。格局寬敞,正身面寬7間、左右落鵝各2間,左右內護龍各有5間,且與正身相接為「ㄇ」字形;外護有7間與第二進亦相接為「ㄇ」字形,故此合院為由二個「ㄇ」字套疊而成,在配置上具有獨特性,且以其寬闊格局,在宜蘭地區實屬少見而難得。

宅地之第一進為正廳及主要空間,第二進為附屬空間。第一進正身為出屐起作法,屋架為由矩形柱樑組成之穿斗式屋架,外埕豎立旗杆座一對,埕前有半月池,整座宅地並為刺竹所環繞以資防禦。屋頂高低錯落,變化有序。目前因年久失修,建物已倒,木柱橫躺於宅地旁。整座宅地僅存地面鋪設之壓艙石、局部屋架與斷垣殘壁,以及埕前旗杆座等可供後人憑弔與追憶。

【參考資料】
1.蘇美如,《宜蘭市志歷史建築篇》,宜蘭市公所,2001,頁216-220。
2.林正芳‧蘇美如,《擺厘陳家解說手冊》,蘭陽博物館,2004,頁9。

最後修改日期: 2020 年 1 月 2 日

作者

留言

撰寫回覆或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