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楊士芳進士第位於宜蘭市力新路16巷49號(舊址為聖後街204巷44號),建於光緒11年(1885),為傳統閩南式住宅,該址土地使用分區為宜蘭市都市計劃商業區,今僅存正身明間,門額尚懸有「進士第」牌匾一面,其餘均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之2層住宅。
【歷史沿革】
進士楊士芳生於道光6年(1826),祖籍福建漳州。幼年家貧,本居噶瑪蘭清水溝柯仔林,後遭原住民襲擊乃遷至宜蘭市擺厘,並於道光24年(1844)創建故宅。道光25年(1845),楊氏時年20歲,患足疾不便行走耕作,因此在家學習經文。咸豐3年(1853)高中秀才、而後於咸豐11年(1861)中式舉人、同治7年(1868)考中進士,派任浙江紹興即用知縣,但因父喪而未到任。光緒11年(1885)於宜蘭市聖後街新築三合院為住宅,因其正廳中門上懸有「進士第」牌匾一座,故今人多稱其為「進士第」。
楊士芳為蘭地首位且唯一進士,熱心投入本地文化事業,如倡建孔廟、擔任仰山書院山長、號召建築碧霞宮等,明治37年(1903)病逝,享年78 歲,因此進士第有其建築與人物上的深層意義而值得保存。
【建築特色】
進士第新築完成於光緒11年(1885),乃為楊進士因年老體弱、不堪路途而於宜蘭城內另築之三合院住宅,即今稱「進士第」所在。正身寬3開間、左右落鵝各2間,左右護龍各為5間,並有門屋一座。
在格局上,位於城內之進士第雖不若擺厘鄉間故宅之寬闊,但在雕刻及裝飾上卻較為繁複而多樣。在構架上為由矩形柱樑所組成之穿斗式作法,屋架中間以格板壁為隔間牆,明間塌肚深3步架,中門上懸「進士第」牌匾。如今「進士第」因後人陸續變賣與改建,僅存正身明間公廳為原貌並淹沒於水泥叢林之中,與當年繁華景象有天壤之別。
【參考資料】
1.林福春,《清代噶瑪蘭古建築藝匠之研究》,巨龍,1998,頁60-67。
2.蘇美如,《宜蘭市志歷史建築篇》,宜蘭市公所,2001,頁216-220。
3.蘭陽技術學院建築系歷史建築研究室,《宜蘭縣九十二年度歷史建築清查計畫》,宜蘭縣文化局,2003。
宜蘭‧天晴‧風雨香20190902 宜蘭‧天晴‧風雨香20190902 宜蘭‧天晴‧風雨香20190902 宜蘭‧天晴‧風雨香20190902 宜蘭‧天晴‧風雨香20190902 宜蘭‧天晴‧風雨香20190902 宜蘭‧天晴‧風雨香20190902 宜蘭‧天晴‧風雨香20190902 宜蘭‧天晴‧風雨香20190902 宜蘭‧天晴‧風雨香20190902 宜蘭‧天晴‧風雨香20190902 宜蘭‧天晴‧風雨香20190902 宜蘭‧天晴‧風雨香20190902 宜蘭‧天晴‧風雨香20190902 宜蘭‧天晴‧風雨香20190902 宜蘭‧天晴‧風雨香20190902 宜蘭‧天晴‧風雨香20190902
留言
請問《清代噶瑪蘭古建築藝匠之研究》這本書哪裡可以借到或買到呢?宜蘭縣立圖書館好像沒有…
您好
進入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http://nbinet3.ncl.edu.tw/screens/opacmenu_cht.html,以作者林福春搜尋,會有類似書目。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