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
楊士芳(1827年1月5日—1903年4月1日),原名文梓,字蘭如,號芸堂,原籍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三都北門外,同治元年(1862)鄉試中舉,同治7年(1868)進京參加殿試,成為噶瑪蘭廳唯一的進士。楊士芳貧農苦讀出身,因父親過世,留鄉任仰山書院院長。於清代,上書為移孝作忠的鄭成功立祠;在日治,倡建碧霞宮奉祀精忠報國的岳飛,深受景仰。
【貧農出身】
其曾祖楊三於清乾隆24年(1759)移居台灣府中港,後再移居後龍底南勢坑。至嘉慶19年(1814)其祖父楊雀始移居噶瑪蘭廳清水溝堡柯仔林,以農耕為業。父名楊長青,母蕭氏,士芳兄弟五人,長兄文根,早亡,二兄文生,三兄文才,士芳行四,五弟文來,家境清寒,幼隨父兄耕作,見新進孝廉黃纘緒還鄉,心羨之,乃矢志立學。但因家務農事繁忙,直到17 歲時,才正式就學。道光24年(1844),楊家遭到泰雅人襲擊,房屋全毀,損失慘重,母死父傷,全家遷至宜蘭擺厘(今宜蘭市進士里),生活更為艱困,楊士芳乃輟學耕作,但因雙腳關節疼痛,行動不便。爾後,其兄長全力支持他復學上課。
【獎掖後進】
同治元年(1862),楊士芳鄉試中舉,同治7年(1868),進京參加殿試,成為噶瑪蘭廳首位也是唯一的進士。隨後,朝廷任命為浙江紹興知縣,楊士芳請假回鄉。第二年,父親病逝,楊士芳依照傳統禮制,丁憂守喪,未再赴任。
同治8年(1869),楊士芳深感德化之本在教育,乃與鄉賢李望洋等多人積極倡建孔子廟。1875(光緒元)年擔任仰山書院院長,培育人才,獎掖後進,對宜蘭讀書風氣的提倡,功不可沒。
同治13年(1874)楊士芳重修擺厘舊宅,同時在正廳前之大埕邊豎立一對旗杆座,現位於宜蘭市進士里故居前仍可以看見。據楊家耆老說,舊宅重修落成時,酬神演戲三天,達官富商爭相道賀,途為之塞;進士旗隨風飄揚,令人景仰,可見當年之風光。民國96年(2007),宜蘭縣政府將「開蘭進士楊士芳旗杆座」指定為縣定古蹟。
【鸞堂】
光緒11年(1885),楊士芳在進士第成立集鸞堂,並積極參與新民堂、喚醒堂,並介入碧霞宮的創建,對早期宜蘭鸞堂貢獻良多。
【忠義氣節】
同治13年(1874),楊士芳曾上書為「反清復明」的鄭成功立祠祭祀,得到欽差大臣沈葆楨的轉奏,奉准在臺南興建延平郡王祠。光緖21年(1895),甲午戰後,台灣割讓給日本,許多士紳選擇內渡離開,但楊士芳秉讀書人愛鄉情懷,與鄉人倡建碧霞宮,供祀岳武穆王,宣揚岳飛忠孝節義氣節,是鄉人的精神領袖。
日治後,楊士芳協助穩定局勢,以安民心,並曾擔任宜蘭廳參事,明治30年(1897)獲頒紳章。楊士芳於明治36年(1903)逝世,隔年葬在礁溪龍潭山後烘爐地,享年78 歲。
【影響】
早期蘭陽地區科舉人物中,楊士芳出道早、成就大、聲望高,素為文人雅士所敬仰,其絕意官場,造福鄉里之情懷,自亦起帶頭作用。繼之者跟著回籍返鄉,因此,清代宜蘭人不熱中仕宦,楊士芳有一定的影響。
後來楊士芳獻身講學,作育英才,他考上秀才後,即為板橋林家的家庭教師;當上進士,又應聘為仰山書院山長,此後數年,獎掖後進,不遺餘力,如張鏡光接任仰山書院山長即是楊士芳推薦。光緒年間蘭陽中試者,皆受其德澤。
楊士芳回饋鄉土,熱心公益,除接掌仰山書院外,尚立碑安社稷、建孔廟、組勸善局以維護治安。清朝統治期間,他倡議為延平郡王鄭成功賜諡建祠,得巡台欽差大臣沈葆楨器重轉奏,奉敕照准,此膽識英烈,令人感佩。台灣割讓後,蘭邑子民基於民族意識,緬懷祖國,楊士芳目睹滄海劇變,鼎革之痛,遂聯合士紳設「勸善局」,宣講忠孝節義,安定民心,對於當時宜蘭社會大有裨益。
為了紀念楊士芳的事業功績,特將其舊居附近,命名為「進士里」、「進士路」,「楊士芳紀念公園」也於民國93年(2004)完成。
【年表】
道光6年(1826)生於清水溝堡柯仔林(今冬山鄉),家貧。
道光20年(1840)黃纘緒衣錦還鄉,心羨之。
道光22年(1842)始就塾讀書,半工半讀。
道光24年(1844)家遭番害,母殁父傷;遷居擺厘故宅。
道光25年(1845)患風濕病,其兄請求讓士芳習商識字,乃令復讀。
道光29年(1849)與童養媳戴氏結婚。
咸豐元年(1851)生長男榮燦,學名承耀。
咸豐3年(1853)考取台灣府第2名秀才。
咸豐5年(1855)赴福建省城應鄉試不售。
咸豐6年(1856)應板橋林懋卿(林本源家)之聘,為家庭教師。
同治元年(1862)應鄉試,中式第168名舉人。
同治4年(1865)元配戴氏病故。
同治5年(1866)繼娶吳氏;與李春波、林國翰、黃纘緒、李逢時、黃鏘、李望洋等人,呈書通判章覲文,禁止居民放牧牛羊踐踏西勢新城仔庄附近塚地,並捐款立碑示禁。
同治7年(1868)會試第222名,殿試三甲第118名進士,欽加同知五品銜,分發浙江紹興知縣,不久告假回籍。是年倡建孔子廟,得邑紳贊助,募款興工。
同治8年(1869)丁父憂,在家守制,不能赴任。
同治9年(1870)生次男淮濱,學名承漢。
同治10年(1871)繼室吳氏病故,娶曾氏。
同治13年(1874)請建延平郡王鄭成功專祠於台南;生三男淮浦,學名承汝;重修擺厘故宅,重豎旗杆座一對、掛進士匾。
光緒元年(1875)任仰山書院山長。
光緒2年(1876)生女紅桃;與舉人李望洋、仕紳黃鏘等再度捐資興建孔廟大成殿、東西兩廡及崇聖祠。
光緒7年(1881)稟報宜蘭縣知縣馬桂芳,採訪宜蘭縣現存節婦共16名,並請建專祠設牌致祭,對於當時風俗有很大鼓勵作用。
光緒9年(1883)生女紅棗。
光緒11年(1885)遷居聖王后街(今宜蘭市聖後街),新建住宅五間護龍四合院,是為「進士第」。今僅存正廳,門額懸有「進士第」牌匾一面。(宜蘭市力新路16巷49號)
光緒16年(1890)6月,與李望洋、黃纘緒、李春波、周家麟等人,僉稟知縣沈繼曾,禁止宰殺耕牛,以牛油作蠟燭敬神,並一併建議禁止村莊演唱丐戲、喪事比賽扮演觀音等事,蒙知縣採納,立碑示禁。
光緒17年(1891)繼室曾氏病故。
光緒18年(1892)次男淮濱病亡;與李望洋、黃纘緒、李春波、張清源等人編輯采訪《宜蘭縣采訪冊》。
明治28年(1895)日本據台,當地仕紳組勸善局維持治安,楊士芳任局長。
明治29年(1896)任宜蘭廳參事。
明治30年(1897)授佩紳章。
明治32年(1899)與李望洋等倡建碧霞宮,奉祀岳武穆王。
明治36年(1903)逝於聖王后街進士第,葬於四圍堡大坡山後烘爐地。
【參考資料】
1.〈楊士芳紀念林園簡介〉。
2.《台灣新報》,〈至城宣講〉,1897- 10-12。
3.楊士芳,〈晚年偶吟〉,《台灣詩錄—中》,台灣省文獻會,1971,頁844。
4.楊士芳,〈自傳〉,《宜蘭文獻》2:1,宜蘭縣文獻會,1972,頁148-149。
5.陳長城,〈楊進士士芳年表〉,《宜蘭文獻》2:1,宜蘭縣文獻會,1972,頁157-158。
6.岑毓英,〈宜蘭縣節婦林莊氏等請旌摺〉,〈岑襄勤公奏稿選錄〉,《臺灣關係文獻集零》,台銀經研室文叢309,1972,頁125-127。
7.林萬榮,《宜蘭文獻:宜蘭鄉賢列傳》,宜蘭縣民政局,1976,頁58。
8.陳長城,〈吳沙與楊士芳〉,《台灣文獻》28:3,1977,頁127-132。
9.陳長城,〈楊士芳傳〉,《蘭陽》35,1983,頁127-128。
10.陳進傳,〈楊士芳氣節〉,《蘭陽》61,1992,頁26-27。
11.陳浩琛,〈楊士芳進士二三事〉,《蘭陽》68,1995,頁46-47。
12.王見川,〈略論清末日據初期宜蘭的鸞堂〉,《宜蘭文獻》23,1996,頁46-74。
13.王見川,〈關於碧霞宮—兼答林靜怡之質疑〉,《宜蘭文獻》27,1997,頁75-94。
14.林靜怡,〈再探宜蘭道教寺廟碧霞宮建廟緣起〉,《宜蘭文獻》27,1997,頁59-74。
15.《自由時報》,2002-11-06。
16.卓克華,〈宜蘭碧霞宮—一場論戰的平息〉,《從寺廟發現歷史》,2003,頁273-297。
17.林麗鳳,《詩說噶瑪蘭,說噶瑪蘭詩—清代宜蘭地區古典詩研究》,政大中文所碩論,2006,頁67-70。
18.周家安等,《蘭城故事—蘭城先賢》,宜蘭市公所,2018,頁92-101。
19.陳進傳,〈從捐題匾論頭城喚醒堂在台灣鸞堂的地位〉,《宜蘭的宗教與信仰—「宜蘭研究」第12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縣史館,2018,頁568-569。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