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
楊英風(1926年1月27日-1997年10月21日),雕塑家,早年曾就讀東京藝術大學、北平輔仁大學及師大藝術系,一生致力於藝術創作,對國畫、西畫、版畫及雕塑等皆有極高造詣,國內外獲獎無數,而以雕塑聞名國際,是台灣第一位銅章雕塑家; 民國84年(1995),受邀為英國皇家雕塑家協會第一位國際會員,巴黎國際藝展更譽為「指導未來世界藝術路向的大師之一」。
【出生望族,熱愛藝術】
楊英風出生在宜蘭市聖後街楊家大宅(現戶籍整編為宜蘭市力新路16巷38號)。祖父楊世泰,清末在宜蘭城中北街(今宜蘭市中山路三段112號),開設新德成商號,經營南北貨,並擴及製糖、釀酒致富,僅在三星大洲一處就擁有蔗田數百甲。後擇在聖後街建立宅邸,其宅與楊士芳進士第相鄰,自聖後街延伸至舊城北路,現雖殘破,仍可見其風華,尤其巷道圍牆,壘石為基,再以尺磚斗砌,精緻幽深。
楊英風出生不久,就隨父親楊朝木、母親楊陳氏鴛鴦,遠赴中國東北經商,兩年後父母為專心事業,將其帶回宜蘭,交由外祖母照顧。昭和8年(1933)就讀宜蘭公學校,昭和15年(1940)公學校畢業,又跟隨父母前往中國北京,楊英風在宜蘭的童年,雖沒有父母在身邊,但有外祖母的疼愛,父親的楊家及母親的陳家都是富戶大族,舅父陳朝枝還是戰後宜蘭市市長,所以生活十分富裕。
楊英風在就讀宜蘭公學校,受林阿坤老師啟發,已展露美術方面的興趣。小學畢業隨父母到北京,就讀北京日本中等學校,又隨日籍老師淺井武和寒川典美習畫,並經常利用課餘到處寫生,對藝術充滿熱愛,其雕塑就是受寒川典美啟蒙。 和19年(1944)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建築科,受教於朝倉文夫及吉田五十八教授。後因病返回北京休養,卻因戰事,無法再到東京繼續學業。
民國34年(1945)日本戰敗,留在北京學習國語並與郭柏川習畫,民國35年(1946)3月入京華美術學校研習油畫,7月考取輔仁大學教育學院美術系,並利用暑假前往山西大同雲崗石窟一遊。民國36年(1947)返台與表姊李定結婚,因戰事無法返回北京,民國37年(1948)考取台灣師範學院藝術系。民國39年(1950)多件作品入選第五屆「台灣全省美術展覽會」,民國40年(1951)應藍蔭鼎之邀,至農復會《豐年》雜誌擔任美術編輯,達11年之久。期間,創作大量鄉土版畫、速寫與插畫,記錄台灣早期農村生活風土人情。民國51年(1962),楊英風辭去了美術編輯,開始專心的經營雕塑創作。
【醉心雕塑,舉世聞名】
楊英風藝術作品,以雕塑聞名,自民國44年(1955)為宜蘭雷音寺念佛會與台南湛然精舍阿彌陀佛立像,此後開始一系列佛像創作。期間也為名人塑像,民國45年(1956)為宜蘭首任民選縣長盧纘祥雕立銅像,現存於頭城盧宅。民國50年(1961)完成日月潭教師會館大型浮雕,開創藝術與建築結合之先例。民國59年(1970)3月14日,楊英風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鳳凰來儀」(Advent of the Phoenix)在日本萬國博覽會展出。
民國62年(1973),楊英風的第二件重要作品「東西門」(QE門)被放置在紐約市曼哈頓的華爾街上,簡潔的方型挖出一個正圓形,正圓形則有如鏡子一般斜置在方型前端,具有東方以空為境的哲學美感。民國69年(1980)首度以國人自製雷射切割機重製鍍銅不銹鋼「生命之火」,成為國內第一件雷射雕塑作品。民國86年(1997)於日本箱根雕塑之森美術館舉行「楊英風大乘景觀雕塑展」。民國86年(1997)為慶祝宜蘭開拓200週年,完成景觀雕塑「協力擎天」於宜蘭縣政中心縣民廣場。同年10月21日逝世於新竹法源寺,享年72歲。楊英風出身宜蘭,又由宜蘭走向世界的雕塑大師,終其一生留有許多有關故鄉宜蘭的作品。
【參考資料】
1.楊英風、劉蒼芝,《景觀與人生》,遠流,1976。
2.蕭瓊瑞、賴鈴如,《楊英風(1926-1997):站在鄉土上的前衛》,高雄市立美術館,2006。
3.交通大學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楊英風全集》,藝術家,2011。
4.周家安等,《蘭城故事—蘭城先賢》,宜蘭市公所,2018,頁258-267。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