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毫古道係大同鄉四季向東到南澳鄉的一段歷史步道,全長約27.5公里,因原住民紛離沿途部落、向外遷移,致使步道在光復後便漸漸荒廢。但步道出口的南澳,位於宜蘭縣最南端,有蘇花公路、北迴鐵路經過,現為全台泰雅族最密集的地帶。
比亞毫古道位於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南側,西可銜接中央山脈脊樑國家步道(太平南湖北段),東可經宜蘭縣57號產業道路銜接蘇花古道。 若從西側進入比亞毫古道,可由四季轉四季林道至登山口進入古道。 由東側進入,可由宜57號道路至金洋後,接產業道路至登山口進入古道。由於屬於困難度較高的步道,目前行走全程約須4-5天。
比亞毫古道是由泰雅亞族的沙卡丹群,由大甲溪上游越過思源埡口,續向東北遷到南澳溪和大濁水溪一帶,包括四季、南澳等地所走出的山徑。直至日治時期,日人闢為警用的理蕃道路,沿途設有幾處駐在所,步道上現存的人文遺址包括有比亞毫社(舊碧侯)、莫瑤社、老金洋(舊金洋)、基嘎央社、庫巴玻社、基路模安社、莫很駐在所遺址、哥各朱社、旃壇社等遺址。
比亞毫古道海拔介於250-1,880公尺之間,環境適合多種動物棲息,故分布於此區段的動物資源豐富,特有動物種類有哺乳動物,如台灣獼猴、台灣野豬、華南鼬鼠、鼬獾、白鼻心、白面鼯鼠、條紋松鼠等;鳥類,如藍腹鷴、大冠鷲、領角鴞、黃嘴角鴞、台灣藍鵲、橿鳥、樹鵲、白耳畫眉、冠羽畫眉、頭烏線、棕噪眉等;爬蟲類,如赤尾青竹絲、過山刀與白梅花蛇;以及兩生類,如小雨蛙、盤谷蟾蜍、褐樹蛙及莫氏樹蛙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