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浮洲堡是清治至日治初期的行政區劃,原稱溪洲堡,北為員山堡,東為民壯圍堡、清水溝堡、紅水溝堡,南邊、西邊及西北邊為蕃地。
浮洲堡原轄7個庄,範圍包含今三星鄉中北部、小部分的大同鄉、冬山鄉,及員山鄉南部,主要拓墾時期為道光至光緒年間(1821-1895)。明治42年(1909)10月2日追加粗坑、小南澳2個庄,合計9個庄。
今員山鄉境內:溪洲庄、洲仔庄、粗坑庄(部分在大同鄉境內)
今三星鄉境內:叭哩沙庄、阿里史庄、大洲庄、中溪洲庄、紅柴林庄
今冬山鄉境內:小南澳庄(部分在大同鄉境內)
【參考資料】
1.詹素娟,《族群、歷史與地域:噶瑪蘭人的歷史變遷》,師大歷史所博論,1998。
2.黃雯娟,《台灣地名辭書卷一:宜蘭縣》,台灣省文獻會,2000,頁4。
3.石添泉,《上將之鄉:三星鄉口述歷史》,三星鄉公所,2003,頁3。
4.維基百科,《zh.wikipedia.org/zh-tw/浮洲堡》,2023-03-12。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