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瑪璘為礁溪鄉舊地名,範圍約當今日的玉光村。本區在清代分屬四圍堡瑪璘社庄、公埔庄及打那岸庄;日治初期於明治33年(1900)以劉銘傳之清丈區域為藍本,所畫定的行政區域,本村分為瑪璘社、瑪璘庄、公埔庄及打那岸庄四部分,明治34年(1901)查定區域,重新調整行政區域,上述四部分合併為一瑪璘庄;大正9年(1920)改瑪璘庄為大字,隸屬於礁溪庄;戰後,以瑪璘乃平埔族墓地之意,以為不祥,乃改瑪璘大字為玉光村,取其水田在陽光下泛出如玉之光澤,隸屬礁溪鄉。
瑪璘原為噶瑪蘭族舊社名,漢人入墾後在附近成立漢庄,亦以瑪璘為名。據稱瑪璘Marin乃出自Mariyoh,有死亡之意,乃噶瑪蘭人獻祭祖靈之地,為死靈所住之地,長久以來亦被視為不潔之地。今礁溪鄉玉光村7、8、9鄰原皆有平埔族,後在漢人豪取巧奪之後,漸漸移走他鄉。最後一位離開瑪璘的是拉溜的兒子,拉溜死後葬於社內,其墓因年久失修,屍骨曝曬在外,村民乃建一萬善堂以安葬,每年7月21日並準備牲禮祭拜。
瑪璘原為原住民語音譯,歷來有多種記法,如貓乳、馬麟、瑪僯等。
【參考資料】
1.洪敏麟,《台灣地名沿革》,台灣省新聞處,1979,頁406。
2.周月櫻,〈礁溪鄉耆老座談會紀錄〉,《宜蘭文獻》2,1993,頁47-54。
3.黃雯娟,《台灣地名辭書卷一:宜蘭縣》,台灣省文獻會,2000,頁94。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