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草嶺古道為聯繫新北市貢寮區遠望坑至頭城鎮大里天公廟的山徑,全長約8.5公里。清代,這條路為聯繫淡水廳與噶瑪蘭廳的官道,往來台北及宜蘭的官員、民眾都需由此行走,進入蘭陽平原。因此古道沿線上留下不少清代的文化陳跡,有過去供行旅休息的客棧遺址,有保護行旅平安的天公廟、土地公廟,還有官員劉明燈題字的虎字碑及雄鎮蠻煙碑,都見證著這條山徑過往的繁華歲月;渾厚的跌死馬橋,古樸的福德祠,還有埡口地勢所形成的植物相,與霧漫風疾的特殊天候,都大有可觀。

【沿革】
噶瑪蘭廳設立之後,清廷官方力量進駐,因嶐嶺古道地形險峻,於是選擇在舊路經遠望坑口,向南開闢由遠望坑溪入山的新越嶺線,從遠望坑後,「渡三貂溪,沿遠望坑溪登草嶺,下嶺經大里簡、蕃薯寮、大溪、梗枋、北關、烏石港等沿線隘寮至頭圍」 ,這條路線也就是「草嶺古道」。新的草嶺古道,路面舖設與安全維護均勝於嶐嶺古道,逐漸取而代之,成為行旅選擇的主要路線。官府亦在草嶺古道上增設「關、隘、舖、汛」 等設施。清道光3年(1823),板橋富豪林平侯、林國華父子為收租方便,更斥資修葺草嶺古道,沿途設有兵汛、驛站,以保護行旅,成為較為人知的淡蘭交通正道,旅客絡繹於途。

步行草嶺古道至蘭陽平原為清代往來台北及宜蘭的陸路交通主要路線,這種交通型態至日治時期有了重大的改變。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將現代化的交通建設引入宜蘭,大正6年(1917)宜蘭線鐵路開始動工,大正13年(1924)草嶺隧道貫通,使八堵到蘇澳的宜蘭線鐵路全線通車,宜蘭到台北不需再走過漫長的山徑,只需一天就可往來,進入便捷的鐵路運輸時期。

民國95年(2006)6月16日,雪山隧道貫通,國道5號蔣渭水高速公路通車,宜蘭擁有了第一條聯外高速公路,交通發展進入了另一個新的時期,在不塞車的情況下,約一個小時就能從宜蘭到台北。

在宜蘭的交通史上,草嶺古道佔有重要的奠基地位,後來歷經日人的拓寬、頭城鎮公所的開路、及東北角管理處的重舖石板,草嶺古道的功能隨著時代轉變,也從交通要道轉型成為東北角重要的觀光資源,豐富的人文史蹟,壯闊的山海景色,以及每到秋冬之季漫山遍野的芒花,都吸引著不少觀光客前來,為宜蘭及新北市寶貴的資產。

【參考資料】
1.黃雯娟,《台灣地名辭書卷一:宜蘭縣》,台灣省文獻會,2000,頁36。
2.林正芳,〈宜蘭到台北〉,《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官網》,2006。
3.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工作室,《宜蘭縣文化景觀普查計畫第一期成果報告》,2008,

最後修改日期: 2020 年 4 月 7 日

作者

留言

撰寫回覆或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