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葫蘆堵隘為清朝時期設置的古隘口,設於道光3年(1823),扼守蘭陽溪中游一帶的出入口,住在大同崙埤、松羅、寒溪及四方林一帶的泰雅原住民,不定時地走出部落,順著溪流,對平原居民進行出草。漢人為了顧全身家性命、財產農地的保障,便於溪流的狹窄處「葫蘆堵」一地設置隘口。
【附考】
《噶瑪蘭廳志》:「距廳西南十六里,在葫蘆堵莊後,通生番界,募丁六名。」
【參考資料】
1..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工作室,《宜蘭縣文化景觀普查計畫第一期成果報告》,2008,頁372。
【概述】
葫蘆堵隘為清朝時期設置的古隘口,設於道光3年(1823),扼守蘭陽溪中游一帶的出入口,住在大同崙埤、松羅、寒溪及四方林一帶的泰雅原住民,不定時地走出部落,順著溪流,對平原居民進行出草。漢人為了顧全身家性命、財產農地的保障,便於溪流的狹窄處「葫蘆堵」一地設置隘口。
【附考】
《噶瑪蘭廳志》:「距廳西南十六里,在葫蘆堵莊後,通生番界,募丁六名。」
【參考資料】
1..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工作室,《宜蘭縣文化景觀普查計畫第一期成果報告》,2008,頁372。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