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鼎橄社(Hetazuoan、Tarrogan),又稱打朗巷、達魯安、打那岸、打那軒,噶瑪蘭族舊社名,意指婦人之名。可能因音譯的訛傳變成鼎橄社,或作鐤橄社,在今五結鄉協和村五結中路西側、協和路兩側。
清嘉慶初年(約1796年左右),該社約有50戶人家,因漢人入墾,生存空間受到威脅而遷徙他處。清道光20年(1840)部分族人與加禮宛社人移往花蓮,咸豐年間(1851-1861)部分遷至加禮宛舊社址,其餘大部分移至叭哩沙(今三星鄉),原社地已成漢庄,居民以陳、朱、馮、賴姓為主。
鼎橄社在清代即已成庄,待至日治時期大正9年(1920)改為大字;戰後,鼎橄社、中一結及大埔3大字合併為「協和村」,希盼三地居民能協力和平共處之意。
【參考資料】
1.黃雯娟,《台灣地名辭書卷一:宜蘭縣》,台灣省文獻會,2000,頁267。
2.五結鄉公所,《https://ilwct.e-land.gov.tw/》,〈協和村〉,2020-09-22。
留言
這阮舊厝一位 neh~ 原來
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