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龜山賦〉一文為清朝黃學海的作品。龜山島孤懸蘭陽平原之外,自古即富堪輿風水之傳說,加以氣象變幻的地景及漁人活動等等,均使龜山島成為宜蘭的地標,也成為騷人墨客歌頌的主題,黃學海〈龜山賦〉便是其中之一。
【全文】
夫何橫孤嶼而形奇,長介蟲而名振,象南閩而取離,蟠東瀛而居震。鰲戴資其泳游,鯨奔助其潮信。終古靈修,一方坐鎮。溯天錫龜文朱字,書出洛如龍出河;訝神膺龜鈕黃金,篆曰章而名曰印。原其置身鯷壑,極目鯤洲,泖鼻前捲,貂山右兜;延一脈於大雞籠後,犄遙勢於沙馬磯頭。當蛤仔難之東首,在烏石港之外流。豈真員嶠方壺,可望而不可即?儼以俯靈仰繹,載沈而兼載浮爾。
其為形也,蹩躠波間,昂藏洋埃。尾搖曳而若伸,足蹣跚而又止;蒼松鬱其文鱗,皓石連其貝齒。青髯黝採,由來賦質多殊;碧眼金精,認得前身恰是。若有人效茲導引,誰云舍我靈龜;況此山信合神奇,相誓有如白水。其氣則欱吸無端,吐吞自便;遐邇同瞻,顯微互見。景倏陰而倏陽,漂疑飆而疑霰。天水聽其依違,魚龍憑其變幻。頤間霧出,霎時而雨遍山頭;足下雲收,瞬息而風來水面。君不見旭日初昕,啟明已分;朝陽久慣,銜日多殷!桃都而先聆雞唱,扶桑而共仰龍雯;莫不左類右若,外飾中熏。想坎居離麗之相兼艮,其趾止其所,舉青純蒼光之不一物,相雜謂之文。至若云不纖迷,月無點暈;萬水波平,三山路近。疑神物兮出游,向山靈兮慰問。前弇果而後弇獵,長短殊名;山澤損而澤山咸,感孚著訓。是真三百六甲蟲之長,山海通靈;況秉二十八列宿之精,文明啟運。
彼夫蜃氣噓樓,鮫人潛室;鰌穴疑虛,鼉磯鮮實。雖浦腹以魚名,徒峽堆而牛出。即至鹿港洋開,蚶江渡吉;虎門望五,鯤身列七:要不過近似取名,牽連載筆。孰若此呈蒙顯霽而斑駁陸離,背陰向陽而嶔崎屹崒?六十里沙崙對配,蜿蜒而生相從天;數百仞枕嶺遙臨,安息而搘床鎮日。是蓋元夫託始,靈氣肧胎,翱游渤澥,隔絕塵埃。接台灣山後之山,入海則龜蒙有別;鎮閩洋海東之海,仰山而龜兆多才。久鬱終通,昔斯嶼之忽坼;老番能識,謂漢人之必來。斯誠蘭地張屏,特萃坤輿之閒氣;從此瑤光烜採,益徵文運之宏開。
【參考資料】
1.陳淑均,《噶瑪蘭廳志》,台灣省文獻會,1993,頁422-424。
2.林麗鳳,《詩說噶瑪蘭,說噶瑪蘭詩—清代宜蘭地區古典詩研究》,政大中文所碩論,2006,頁28。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