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龜蛇把海口出自堪輿之說,指的是蘭陽平原特殊的地理形勢。早在清代,宜蘭在風水上即有「龜蛇把海口」之說。《噶瑪蘭廳誌》:「廳之形勢,北有龜嶼在海中為天關,南有沙汕一道,蜿蜒海口為地軸,故堪輿家以為龜蛇把口之象。」由於地形的屏障,使宜蘭宛如受到玄天上帝腳下龜蛇的護衛,故曰「龜蛇把海口」,或「龜蛇把口」。「把」,音 pe2,即把守之意。

「龜」是指漂浮在東北方海上的龜山島,而「蛇」則有三說:其中最普遍的說法是指蘇澳至大里之間的沙丘;另指東澳烏石鼻或是北方澳的七星嶺。蘇澳到大里的沿海沙丘蟠據海岸,阻擋強風直襲蘭陽平原;而烏石鼻與七星嶺地勢皆延伸至海中,形如長蛇出洞,從平原高處向海遙望,彷彿龜蛇守護著蘭陽平原。若根據現今的地理學解釋,「蛇」之所指應以第一說為當。

【參考資料】
1.陳淑均,《噶瑪蘭廳志》,台灣省文獻會,1993,頁12-13、221。
2.邱坤良等,《宜蘭縣口傳文學》,宜蘭縣政府,2002,頁345-346。
3.林麗鳳,《詩說噶瑪蘭,說噶瑪蘭詩—清代宜蘭地區古典詩研究》,政大中文所碩論,2006,頁28。
4.蘭陽俗諺錄,《www.lanyangnet.com.tw/speak/》,2019-06-25。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9 月 16 日

作者

留言

撰寫回覆或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